Wednesday, February 22, 2006

鳥不是敵人

詹肇泰﹕鳥不是敵人
2006 年 2 月 22 日

【明報專訊】 作者為自然保育顧問、
漁護署前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雀鳥﹞

一信息兩啟示

近月政府增加化驗野鳥屍體,大大豐富對禽流感的科學認知,化驗結果帶出一個很重要信息,就是 H5N1 禽流感病毒可以普遍在多種不同居留狀況﹝候鳥或留鳥﹞、不同食性﹝雜食或肉食性﹞和不同生活習性﹝林鳥、水鳥或市鳥﹞的野鳥間存在。

以上信息帶出最少兩個啟示﹕

1. H5N1 禽流感病毒可以經不同種類的野鳥擴散和潛藏在各處,但我們不可能預知病毒在何處及何時被發現。

2. 以「有多少隻雞身上證實帶有 H5N1 病毒」此主觀意願來決定何時進行「全港性」殺雞行動,可能不再是避免病毒留存在香港的治本辦法。

可以沒有鳥和雞嗎﹖

近日,有個別專家建議在香港境內最終要做到一隻活家禽也沒有,也有社會聲音表達驅趕或撲殺在香港的野鳥,究竟這些訴求合理嗎﹖現實上可行嗎﹖在技術上要做到香港境內沒有活家禽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假使全世界沒家禽也不等於禽流感病毒從此絕種。事實上,看不見人類的食雞文化會因禽流感而放棄,正如之前在牛、豬、魚和蔬菜等食物上發現致病原或有害物質,今天人類還是每天在吃這些食物,最重要是食物有足夠的抽驗作安全保障。我們倒不如設辦法加強本地家禽養殖場的生物防護措施以增強本地優質食物的供應與品牌的塑造,這才造福和保障香港各階層。

香港擁有廣大的郊野面積、綠化的城市規劃與及具庇護雀鳥副功用的大廈建築等基本因素存在,除非香港變成一片平坦坦的三合土,否則在技術上要全港性驅趕或撲殺野鳥是沒有可能。假設今天我們真的把香港的雀鳥消除,明天別的雀鳥便會自然地從周邊地區進駐香港以填補騰出的生存空間。雀鳥自恐龍時代生存至今,牠們在地球的生態系統已經佔有獨特位置,如果雀鳥消失於一地,相信會對該地區和人類帶來不可預知的生態災難。

禽流感病毒不會消失

看不見雀鳥和雞會因禽流感或人類的撲殺行為而消失於地球,也看不見禽流感病毒會消失。從 1933 年首次成功分離流感病毒至今已 70 年,疫苗和抗流感藥物不停的研發,但人類流感病毒至今依然存在、依然經常變異、依然洗牌,可是人類依然存在。流感病毒經常變異和洗牌是它們對環境和宿主的適應,變異的結果可以是令病毒變得更高致命性,亦可以變得更低致命性。如果禽流感對人類的威脅最終減少或消失,可能只是病毒自身變異的結果。由於及早診斷禽流感還是有藥可醫,接受雀鳥和禽流感仍然繼續存在總比作出恐慌性行為反應更為理性。

給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野生動物與及有其身上的病毒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動物與病毒在千萬年的進化競賽中互相適應,病毒也確立其正面的生態功能。對人類而言,這些野生動物身上病毒會被定義為新發現的病毒或新變異的病毒,有人視之為洪水猛獸。吸收 SARS 的經驗,人類須檢討繼續入侵原始環境作農業和城市發展用途所帶來的負面後果,原始森林和天然濕地面積以及動物遷徙中途點的數目迅速減少的後果,是使野生動物無可選擇地要增加使用所謂人類的地方作棲息和覓食,繼而增加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交差感染機會。當數百年前先進的歐洲人初次登陸原始的南美洲時,南美原住民也面對著歐洲人身上的新病毒威脅,可見歐洲人便是南美原住民的洪水猛獸。現在專家嚷著要追尋所謂新病毒源頭,如果用更宏觀的角度看,人類的敵人可能不是野生動物和病毒。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